走進勒.柯比意住家,我看到他發動建築革命的起點

▲王躍霖、王維中成為首組親兄弟以投手身分同隊同場出賽。(組合圖/翻攝自味全龍臉書、資料照)

▲王躍霖、王維中成為首組親兄弟以投手身分同隊同場出賽。(組合圖/翻攝自味全龍臉書、資料照)



今大條新聞網


▲螺旋樓梯的深灰色樓梯台階,讓白色的弧壁頓時發揮潛在動態的效果。 (圖/林貴榮攝)
布洛涅森林(Bois de Boulogne)位於巴黎西側,屬於16區,曾是法國國王打獵的場所。你如果好奇,在暗夜闖入「狂野」的暗黑森林,巴黎人可能會對你露出有如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。

但是,此區最吸引我的,是久聞其名,卻從未對外開放的法國現代建築大師勒.柯比意(Le Corbusier,1887-1965)故居。


從未公開的勒.柯比意故居
學建築的人,如果不認識勒・柯比意,就像學藝術的人,卻不認識畢卡索一樣。勒・柯比意是當之無愧的20世紀建築革命大師,更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傳奇人物。

誠如有人說,「家是靈感的第一個來源」,一位建築師創作思考的原點,往往也是從自己的家開始。建築師的自宅,往往更能反映出他們對於生活與建築的態度。我渴望多年,一直想走進建築大師勒.柯比意的住家,看他如何通過設計活化歐洲傳統建築,可惜一直未能如願。

2016年,勒.柯比意的17件建築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。其中,也包括他生前的自宅公寓──莫利托(Molitor)大樓。




▲親身走進勒.柯比意住了32年的故居──莫利托大樓,直接體驗現代建築革命家的創作源頭。(圖/林貴榮攝)


隨後,勒.柯比意基金會為這棟住宅展開了為期2年的整修工程,改善了供暖設施,替換了狀況不佳的建築材料,恢復了彩飾,並整理、展示了有關文獻檔案。直至2018年秋末,終於宣布對外開放,使得外界有機會看到這位傳奇建築大師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生活空間。

2023年春季,我很榮幸受到勒.柯比意基金會前秘書長克里斯蒂.孟肯(Christine Mengin)教授之邀,親身參訪勒.柯比意的公寓兼工作室,終於一償夙願。




▲孟肯秘書長(前排右1手拿資料者)特別說明勒.柯比意1930年代同時期在瑞士日內瓦所設計的光明(Clartée)公寓,延續當時所倡導的現代建築精神的風格。(圖/林貴榮攝)

垂直的建築漫步
來到16區,穿過幾條林蔭大道和體育館外圍,我終於到達朗吉瑟.高利(Nungesser et Coli)街24號,這條道路是以著名的飛行員命名的。這裡位於巴黎和布洛涅森林之間的邊界。1931年,勒.柯比意親自設計了這間公寓,1934年正式完工,迄今已有90年歷史。直到1965年去世,莫利托大樓一直都是勒.柯比意的住家。

當初,勒.柯比意為了實現他在1931年所提出的「光輝城市」(ville radieuse)概念,主動向開發商承購莫利托大樓最頂部的兩個樓層,在屬於自己的產業上發揮創新理論,來完成這一戶概念極為先進的實驗性居家空間。

莫利托大樓又名為「24 NC」,建築的主立面由地面層、兩個中層樓、主量體和退縮的頂部所構成,並沒有脫離巴黎19世紀奧斯曼樣式三個主要分段的組合。相較於附近同時代,分別代表巴黎學院派(École de Paris)和裝飾藝術(Art déco)的兩座相鄰建築,莫利托大樓的開創性立面美學、明亮的庭院,和沒有任何承重牆的平面結構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孟肯秘書長特別向我說明,勒.柯比意如何在這棟住宅實現了他當時(1930年代)所倡導的現代建築風格,並與他同時期在瑞士日內瓦所設計的光明(Clarté)公寓一樣,延續了相同的精神。

這棟住宅也受到巴黎「玻璃之家」的(Maison de Verre)影響,由無數玻璃磚及玻璃架構的建築外觀,擴展了空間和光線,有如垂直化的建築漫步。這是勒.柯比意的大膽嘗試,莫利托大樓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大面積玻璃窗格的建築之一。


空間的詩意晃遊
剛進到公寓8樓的住宅,上層露台窗戶有天光照射著。迎面而來的,是一座螺旋樓梯。深灰色的樓梯台階、白色的弧形樓梯外壁,以及藍色的牆壁,頓時發揮潛在的動態效果,讓人感受到豐富的詩意。

螺旋樓梯並沒有加上防護欄杆,而是以中央金屬桿作為扶手,加強了視覺上的流線感。勒.柯比意舉了垂直管道的例子,有如消防員早已厭倦了快速離開營房的滑動管道,用它來形成空間的危險意識和不確定性。

這座公寓是樓中樓形式,面積約240平方公尺,分為上下兩層,以入口螺旋樓梯相連。入口兩側有巨大的轉門,打開轉門,分別暗示兩個不同的區域:一側是勒.柯比意自己的畫室及書房,另一側則是起居室、餐廳和主臥房。兩個空間都利用拱頂,形成了一種不連續的節奏。藉由打開或關閉旋轉木門,就能引導客人的動線,分別通往工作室、起居室、客房,或屋頂花園。


▲入口兩側有巨大的轉門,打開轉門分別暗示兩個不同的區域:一側是勒.柯比意自己的畫室及書房,另一側則是起居室、餐廳和主臥房。(圖/林貴榮攝)

這座旋轉門牆的設計意念極為特殊。勒・柯比意曾提起,在西班牙馬約卡島(Mallorca)帕爾馬(Palma)城市的印象。中世紀的建築物裡,常有一扇相當寬的門,當在左邊的鉸鏈轉軸打開時,猶如人的雙臂完全伸展,給人一種幸福的尊榮感。勒.柯比意自宅的旋轉門牆,也有2.3公尺寬,非常巨大,放在一個不對稱放置的轉軸支點上,一側約50公分,另一側約180公分。打開這一扇旋轉門牆時,整體空間的連續性,經由房間的比例、餐廳和畫室的拱頂下的高度變化,以及光源的設計,形成了巧妙的分隔。這一扇旋轉門牆也因此成為不同行為空間的交界點。陰影、儲櫃和拱頂,更形成了很強的層次縱深感。

勒.柯比意喜歡把空間意象區分為男性、女性。「處於地中海強烈的陽光下具有很強的客觀性」的空間,被他定義為「男性的」;而「來自於陰雲密布的天空的無限主觀性」的空間,則是「女性的」。建築因為這兩種對立空間的結合,透過感性的「精神心理學」,就會對居住者產生影響。


為「機器時代」建築理論所創造的住家空間
在這間公寓,就是他為「機器時代」建築理論所創造的住家空間,反映了勒.柯比意與他的妻子在生活起居中的相互關係。

勒.柯比意曾經這麼說:「生命中的每一天,我都投入部分時間到繪畫中。我不停地畫畫,這是我尋找形式秘密的所在。」。

接下來,我走進拱頂畫室。如果說,勒.柯比意的建築是經過精確計算的空間,那麼,他的畫作就是充滿熱情的色彩幻想詩。透過繪畫,他找到歷史與當代社會之間的平衡點。

他為愛犬取名叫「畫筆」(Pinceau),從這件事,就可以知道他對繪畫的執著與熱情。畫室地板上設有洗筆槽,除了洗筆,小狗畫筆也可以在那裡解渴。

「我是一名畫家,基本上我堅持不懈,因為我每天都在畫畫。」這位建築師解釋說,他將自己的工作室變成了一個耐心學習的地方。「我早上畫畫,下午在巴黎的另一邊,進行建築和城市規劃。」


▲勒.柯比意的愛犬名叫「畫筆」。圖片來源:勒.柯比意基金會。(圖/林貴榮攝)

和裸露的石牆對話
我留意到,在畫室兩邊,勒.柯比意刻意保留了兩邊毗鄰的石牆、瓦礫,和裸露的磚塊。他為什麼這麼做?



▲進入拱頂畫室,勒.柯比意刻意保留兩邊毗鄰的石牆及其瓦礫和裸露的磚塊。(圖/林貴榮攝)



▲勒.柯比意生前在畫室的工作情景。圖片來源:勒.柯比意基金會。(圖/林貴榮攝)

孟肯教授引述勒.柯比意曾說的話說明這件事:「石頭可以對我們說話,它藉著牆和我們對話,靠近我們,與我們的手接觸,她的皮膚粗糙而透明,這堵牆是我每天的朋友。」

有別於巴黎資產階級都選用傳統鑲木地板,勒.柯比意認為,善用廉價的建材,會賦予所有材料本質的尊嚴,這也是他選擇20 x20公分白瓷做為整棟住宅地板的最佳原因。所有房間都舖有白色方形的瓷磚,讓多色牆面也發揮了對比作用。平整光滑的瓷磚,和屋頂溫暖而充滿質感的拱頂之間,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在勒.柯比意這個時期的作品中,頗具代表性。

他喜歡透過對比來創造美感。他發現,對立的元素,例如粗糙和細膩、精確和偶然、沒有生命的和充滿張力的東西之間,能建立一種對話,鼓勵人們去觀察和反應。這也成了他在自己家裡宣傳居住理念的方式。



▲勒.柯比意住所中的起居室。(圖/林貴榮攝)

在他的餐廳,發現了廊香教堂的縮影
過了起居室,就是餐廳。這裡有一座經過數次改造的大型凸窗,在1949年,又添加了色彩繽紛的幾何彩色玻璃。勒.柯比意於1954年完成的廊香教堂,其中的彩色玻璃,想必就是發想於此。

勒.柯比意構成空間的手法,會讓固定的物件和可移動的家具之間,產生巧妙的聯繫,讓每個房間彼此聯結,構建出他的宇宙。餐桌周圍,環繞著四把託內特(Thonet)扶手椅。一張由勒.柯比意設計的大理石桌子,固定在地板上,就像他的家具經常發生的那樣。



▲餐廳一角的幾何彩色玻璃,竟是廊香教堂彩色玻璃的起源。(圖/林貴榮攝)

白色大理石桌面下,是精美的鑄鐵灰色桌腳,呈喇叭狀。特別的是,在1939年,勒・柯比意在桌腳鋪了一條羊毛紅地毯,挖出兩個孔洞,覆蓋了喇叭狀桌腳。對此,基金會也沒有解釋原因。

打開主臥房旋轉門,附著在主臥房巨大門框牆的儲物架,竟然隨著門板而移動,也創造出臥房空間的戲劇性與多變性。



▲主臥房的旋轉門,同時也是儲物架,能隨著門板而移動。(圖/林貴榮攝)

如同輪船艙房的主臥
主臥房給我最大的驚奇,莫過於高達83公分的高架床!由於勒.柯比意對遠洋客輪充滿熱情,也希望每早起來,一睜眼就能看到窗外布洛涅的景色及陽光,於是他從船艙中汲取靈感,設計了一種靠兩支床腿支撐的高架床,床的頭枕,則是固定在牆上。



▲主臥房高達83公分的高架床。(圖/林貴榮攝)

床邊有一面全身鏡,隱藏在一扇黃色的門板後面。床頭另一側,又設置一個藍色可轉動的通氣口,真是別具巧思。

再走過主臥房的最底端,我見到洗手間,以及看來極具未來主義特色的一個圓洞。要低下頭來,才能進入洞內。這是什麼?只要彎下腰,轉頭就能看到裡頭的設備。哈!這是個站立式花灑淋浴間,又是一個驚奇!



▲主臥房的「洞」裡,藏著淋浴間。(圖/林貴榮攝)

整個樓中樓公寓共兩層,從入口旋轉樓梯,能直接抵達屋頂層。這裡有一小客房,也是母親的房間。


現代建築的5項要點,竟在這裡具體實現
推開玻璃窗,就是屋頂露台花園。

勒.柯比意的現代建築,有5項要點:柱列、自由平面、自由立面、水平窗和屋頂露台。在這棟公寓,將他的理論、技術和實驗宣言,完全具體實現。

他對於自宅的屋頂花園,反而不刻意計畫,天台所有植物來自上天,任由雀鳥把種子帶來,形成一個天然的花園。陽台上面由鋁製遮陽罩遮蔽,從這裡可以盡享巴黎的景致。



▲屋頂花園沒有刻意計畫,所有植物自由生長。(圖/林貴榮攝)

我登上屋頂花園,回想勒・柯比意的話:「屋頂花園是一首詩。香草、丁香花、玫瑰和多種植物,形成多美的地平線!」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園外景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如今,巴黎西郊拉德豐斯(la Défense)的塔樓,展現了另一種新的現代式建築。


異於常人的個性,產生了改變世界的爆炸力
我在2023年春季,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走訪巴黎。參觀雨果的故居,看到了雨果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;拜訪巴爾札克的故居,看到了滿桌的文稿,以及他熱愛的咖啡壺。但是,走入勒.柯比意的住家,卻是完全不同的感受。我彷彿走入他的純粹主義畫作中,漫遊在他的每個色塊的空間創作。

親身進入他的自宅,我感受到的,不只是建築,而是一種愉快而特殊的空間體驗。這次的參訪,讓我更能進入他內心的直覺,更能欣賞他那革命性的創作能量。

這棟公寓兼工作室,在1到7層都設有電梯,勒.柯比意卻住在沒有電梯的8樓。為何他願意只搭電梯至7樓,再經由狹窄的走道,爬上一層樓梯,才回到住家?從這裡就能看出,他的個性,的確異於常人。

藉由關閉入口對面的兩扇大型木製旋轉門的其中一扇,勒.柯比意將兩個區域分隔開,創造一個連貫性的中介交流空間。忽大忽小的各種不同空間尺度,產生了鮮明強烈的對比。

我不禁想起,他年輕時壯遊東方,在遊記中提起,曾經探訪土耳其的綠色清真寺,通過一扇相當於一般人身高的小門,經由這個狹窄門廊的比例,透過門廊的空間轉換,讓人體會了懸殊的尺度差異,令他印象深刻。

勒,柯比意迷戀歐洲中世紀的建築,酷愛狹小可修行的退省空間,也讓我想起,這不就像我孫子喜歡躲在秘密基地?或許,狹窄的空間,能夠帶給勒,柯比意莫名的力量!

工作室的牆後,另有一間內室,是他的書房。他經常坐在那張小桌子旁寫作和思考。那個空間????,只有一面磚牆,和一面玻璃磚牆,能透光,卻看不到窗外景色。我想,這就是他為自己打造的,隔絕外在干擾的內省空間。

我在母校巴黎第九建築學(UPA9)的建築學院求學時,有幸受教於讓.傑內(Jean Jenner)院長,他曾經擔任勒.柯比意基金會的主席長達8年之久。他整理了勒.柯比意一生的書信集,讓我們更了解這位現代大師的人格特質。



▲內室書房,書桌前方是透光卻看不到外面景色的玻璃磚牆。(圖/林貴榮攝)

勒.柯比意是一個非常極端激進的建築師,一個扎根於歷史與傳統的未來主義者。他對事物極度好奇,堅持不斷地旅行、繪畫、寫作,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建築師。

在這棟住家兼工作室,勒.柯比意住了32年,他晚年的不少設計、評論和理論,都是在這裡誕生,說這裡是他的靈感泉源,也不為過。做為一位開創時代的建築師,勒.柯比意的思想,為這個世界創造了新的可能。

(本文作者林貴榮為法國國家建築師、巴黎UPA9建築博士、前板橋市副市長、1990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得主、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。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